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正文

聚焦两会声音@教育热点

发布时间:2020-05-27 编辑:王佳音 来源:转载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分别于5月21日、22日在北京召开,全国两会正式拉开大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我国教育工作的发展划了重点,他指出,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等等。两会代表们也纷纷就教育信息化、教育公平、职业教育、科技创新等问题建言献策,展开激烈讨论。

让我们聚焦教育,与大家概览热点,共话发展。

 

关键词一:教育专网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民委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等16位政协委员:进一步加快教育专网建设步伐

一是加快教育专网建设立项,包括将教育专网建设列入国家教育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尽快立项并启动;在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列入教育专网关键技术及其示范应用项目,加大资助力度。二是加大中央资金支持力度,将相关建设经费列入中央资金支持的教育领域重大建设事项,后期国家主干网运维经费由中央资金支持,省市教育网运维经费由各省份财政承担;建议完善相关财政支持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包括教学点接入、省市教育网运维经费补贴等,以支持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专网建设应用全面覆盖、效益持续发挥。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体系。三是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体系,建议有关部门制定教育专网优惠政策,明确优惠比例和适用范围;出台对专网建设所需光纤、链路以及运营商建设虚拟接入网的优惠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大学校长赵继:加快立项支持教育专网建设工作

我国建设统一的全局型国家级教育专网势在必行。建议将教育专网列入国家教育领域的新基建工程,并作为第一批启动项目予以立项支持;将“教育专网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列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从网络关键基础设施融合、教育专网应用创新、教育专网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科技攻关。加强对教育专网建设的经费支持;在光纤链路、带宽接入、实际运维等方面出台支持优惠政策;对中西部偏远贫困区域予以适当减免等。

 

关键词二:在线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吴碧霞:确保在线教育行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线教育虽具有很强的互联网属性,但本质仍是教育,要确保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和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首先,要积极修订和完善涉及教育、互联网和文化传播方面的法律法规,尤其是要出台专门针对在线教育的管理办法。其次,要加强在线教育市场监管,由市场监管、教育、互联网管理等多部门联合成立专门的在线教育培训平台审查管理机构。最后,积极引导在线教育行业协会提高自律水平,充分发挥在线教育行业协会在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发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学资源匮乏是在线教学的问题之一

目前绝大多数网课仅仅是把线下的内容“搬”到屏幕上,很少有探究性的学习和合作交流。未来实现线上、线下进一步融合的前提是建立“学习中心”。建议建立一个教育资源平台,集纳全中国和全世界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城市、乡村的孩子都能得到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保证基本的教育品质。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让在线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在线教育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暑期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在促进教育公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建立在线教育监管制度,从法律和制度上规范和管理、指导和引领在线教育健康发展;要尊重教育规律,科学开展。加强亲子式、交互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

 

关键词三:“双一流”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钱锋:“双一流”建设应打破“资源依赖”

目前“双一流”建设还存在关键环节改革突破尚显不足、政府“放好权”和高校“用好权”的经验不多、促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制度体系亟待健全等问题。建议“双一流”建设高校打破“资源依赖”,在涉及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事制度改革等关键环节上大胆改革创新;坚持立德树人,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践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将大学的人财物有效管理作为首要指标,把涉及人财物与基础性评价管理的体系建设作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突破的关键环节;尽快建立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案,注重“点”“面”结合。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加强原创性基础研究,三大抓手建一流大学

从科研角度来说,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要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应当以“三大建设”为抓手,用大项目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用大团队组成攻坚克难的合力,用大平台集聚人才。这些最终都要落脚于培养人才这个大学最核心、最根本的任务。有了这些,我们的学生将有更多机会参与国家需求,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建议国家释放更多政策空间,支持非教育部直属“双一流”高校发展

由于长期受办学经费拨款体制、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与中央直属高校相比,地方“双一流”高校仍然面临着不少发展困境。建议国家释放更多政策空间,支持非教育部直属“双一流”高校发展。首先加大对地方“双一流”高校的宏观指导,其次将地方“双一流”高校纳入教育部管理序列,最后设立地方“双一流”高校博士研究生招收专项指标。

 

关键词四:科技创新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三大抓手”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国家需求能力

一是以改进分类评价引导高校差异化发展。加快研究制定高校分类设置和评价引导的标准办法,构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格局。二是以改进学科专业评价引导高校特色发展。建立学科专业设置的预警机制,落实高校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三是以改进科研评价引导高校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服务国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牢牢掌握自主创新主动权方面担当重要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院士:探索形成适应大科学时代的有组织科研格局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要以学科前沿、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为导向,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科技创新链横向上的各学科跨学科联合,纵向上基础应用、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创新的融合,探索形成适应大科学时代的有组织科研格局。重点项目揭榜制要强化问题导向,重点围绕国家需求和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关键词五:职业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

面对新的情况,已运行2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已不能完全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希望在《修订草案》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法修订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步伐。从法律上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理顺教育与人社等各行业部门、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等的关系,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厘清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对应用型大学、高等职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专科院校的调整边界等。

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于地方政府而言,高职办学经费可能是最大的挑战

国家要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改革,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高职教育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相关评估评价体系。进一步落实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政策,进一步完善教师绩效工资核定办法,将教师参与扩招教学工作量纳入绩效工资总量,以保障高职院校扩招后教师动力不减,教学标准不降。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三条路发展职业教育

一是走资源统合之路。在地市县一级,最好整合公共资源,就办一所职业院校。二是走产教融合之路。鼓励东部大型企业到西部去办职校+企业,校企同设、前厂后校。三是走职普结合之路。在贫困地区办职普混合制学校,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后劲。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副主任胡卫:做好扩招工作促进职教转型

深入做好新一轮高职院校扩招工作,需要进一步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牢牢把握“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化的扩招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高职扩招“稳就业,促发展”的政策功效,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和职业教育“类型化”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六: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推进教育公平的抓手应该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不管是促进教育公平还是提升教育质量,都要靠教师来实现。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特别是要在农村继续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和公费师范生制度,完善大中小学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

我们完全有能力在保证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招生规模,这既是国家战略,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的招生规模每年都在扩大,完全可以做到在不影响其他地区招生的情况下,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让高等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为他们提供一张改变命运、去往光明未来的“通行证”。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控股董事局主席林腾蛟: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需要,也是解决财政供给不足的需要,也有利于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建议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支持民办教育做大做优做强;鼓励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创办综合性大学和基础教育;依法保障民办教育的办学自主权。

 

关键词七:人才培养

全国政协委员、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一流高校应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

我心里的“世界一流”的高校,必须能够培养出能为世界未来和人类发展担纲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标新立异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更需要心无旁骛,全力以赴,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练好自己的本领,不要急于求成,要坐得住“冷板凳”。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

构建“人工智能+”复合型培养体系,在培养模式创新方面,通过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吸引来自不同学科领域骨干力量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在培养过程设计方面,梳理形成人工智能学科交叉知识体系,完善以跨学科专项研究任务为牵引的学术训练和实训实践环节设计;在培养质量保障方面,组建交叉学科学位评定委员会;在资源配置改革方面,引导人工智能相关学科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建立以重大标志性交叉成果产出换取资源投入的后激励模式。

 

关键词八:双创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高校须主动适应就业创业新格局

受疫情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满意度受到一定影响。高校须主动适应就业创业新格局,一方面要持续推动双创带动就业,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校企协同育人,把学生的就业择业、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社会大系统,实现供求匹配同频共振。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职业教育解决就业结构失衡问题

对职业教育设置单独的教育考试制度。一方面,让非传统的学历教育群体能够继续学习;另一方面,根据职业教育专业的特点,发挥这些群体已有的技能、知识,扬长补短。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就要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两方面来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建议从两方面来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一是高校以聘用科研助理的形式,来解决毕业生尤其是本科生的短期就业问题;二是行业型、应用型大学,应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实训基地,通过实习、实训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质量。

 

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但还不能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如何全面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均衡,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教育改革创新,依旧是讨论的焦点。